“戎光在身边 平凡中的不平凡”济宁退役军人风采系列宣传(十八)

发布日期:2023-06-01 15:06
浏览次数:

一身军装,一生戎光!为更好地诠释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,彰显退役军人的优秀品质,即日起济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“戎光在身边——济宁退役军人风采系列宣传活动”,讲好新时代济宁市退役军人在平凡岗位上续写军人风采的生动故事。

孙宽,中共党员,2004年12月入伍,2009年12月退伍,2010年11月,入职济宁市技师学院,现任济宁市技师学院技工教育集团秘书处培训科科长。

五年的军旅生涯,锻炼了孙宽坚定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,入职济宁市技师学院12年来,他的岗位在不断变化,但严以律己,兢兢业业,担当奉献的军人作风始终未变。他先后担任过招生就业处科员、校企合作科科长、技工教育集团秘书处办公室副主任、技工教育集团秘书处培训科科长等职务。2022年3月,在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和全市疫情防控关键时期,孙宽主动申请成为校园和社区志愿者,守护师生、居民安全。“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又是一名青年党员干部,困难面前就应该第一个冲上去。”这句简单的话语,道出了他的责任和担当。

学生患病倒地抽搐 及时施救化险为夷

2021年10月9日下午的体育课上,孙宽正带领学生们做热身运动,突然一名学生倒地抽搐、口吐白沫。孙宽立即指定一名学生拨打120急救电话,并紧急联系校医、班主任、学生家长。

患病的学生脸色黑紫,呼吸停止,生命体征逐渐消失,情况很是危急。孙宽等不及急救车的到来,便用自己之前所学的急救知识对学生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。“大约五六分钟后,这名学生的脸慢慢变得红润了,意识也慢慢恢复了。”看到患病学生慢慢睁开了眼睛,孙宽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。最终,经过在医院的系统治疗,这名学生顺利出院。为了表彰孙宽危急时刻对学生科学施救,济宁市人社局专门发文,在全市技工院校对他予以通报表扬。

为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,孙宽还做了两年的兼职班主任工作。和可爱的学生们相处,班主任老师不仅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,更“扮演”着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引路人的角色。今年他的班级一名学生考公成功上岸,获得优秀毕业生的荣誉。“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,要主动为学生们着想,从细微处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成长,才能不负职责和使命。”这是孙宽作为班主任对自己的要求,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,孙宽对学生宽严并济、耐心指导,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高度认可。

校园社区疫情防控 化身“大白”昼夜坚守

2022年3月中旬,根据全市疫情防控要求,孙宽第一时间向领导申请留校,全力守护学生的健康安全。校园封闭期间,需要做多轮核酸检测,医疗应急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,孙宽主动申请到最辛苦的医疗救援组工作。经领导批准并进行相关培训后,他如愿成为一名“大白”。封闭管理期间,学院共5700余名学生和教职工。孙宽作为防疫一线志愿者,认真组织师生核酸检测、逐个回复师生诉求。面对繁重的工作,孙宽知重负重,尽心尽力。工作期间,他每天早早来到工作岗位,全程穿戴防护服,不间断为校内师生进行信息录入,有时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。每次紧张的忙碌之后,脱下防护服,衣服都被汗水浸湿。

2022年9月上旬,全市疫情防控最为艰难时期,孙宽又第一时间响应号召,积极投身社区志愿者工作,再次成为“大白”。和社区网格员、志愿者并肩作战20多天,终于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抗疫时期。获颁中共济宁市任城区仙营街道工作委员会志愿者荣誉证书。

“我是一名党员,也是一名退伍军人,我应该冲锋在前。”“坚守、低调、认真、负责”是同事、学生和居民们对孙宽的一致评价。

一位平凡的退役军人,千千万万赶路人砥砺奋斗的缩影

赵士臣,1974年入伍,1980年11月退伍,家住田黄镇上大古村。如今的老赵已经是位七十岁的老人,说不出什么动情的话,头发花白,步履蹒跚,但他身上的故事却充满韧劲,充满希望......

1980年退伍后,年轻气盛的赵士臣决定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闯出一番天地。利用自己的经商头脑,以及在部队历练出的胆识和观察力,在邹城市开了他的第一家羊汤馆。后来经人介绍,与张长娥结婚,婚后生育一女一儿,日子也越来越红火。随着赵士臣的小店生意越来越好,一些沿街乞讨的人时常“登门拜访”。这些在别家店铺吃了“闭门羹”的乞丐来到赵老板这里,常常能够饱餐一顿。一些人吃过饭后十分感激他,他却只说“这只是一桩小事,不值一提。”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。赵老板满足,且感恩。他觉得作为一名中共党员,一名退役军人,尽己之力帮助他人、回馈社会是件开心事儿。      

然而,命运却给这位憨厚的实在人开了一个玩笑,1992年,赵士臣的妻子查出子宫癌,为了给妻子医病,他花光了这些年来所有的积蓄,还是没有挽留住妻子的生命。1997年3月,他的妻子去世了。当时他的大女儿正在读技校,小儿子正在读高一,生活的重担并没有给他疗愈悲伤的时间,家庭的责任与担当让他不得不立即振作起来。他在心里告诉自己,他曾是一个军人,一个连死都不怕的军人,难道还能被困难绊倒吗?为了孩子,他重整旗鼓,背起行囊,再次启程。

2006年,赵士臣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。他找到自己的亲戚朋友,借了一笔钱,开了一家早点摊。生意虽小,但却可以满足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需求。为了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,经人介绍后他和一位单亲母亲结了婚,女方带有两个女孩。结婚之后,赵士臣待这两个女孩和亲生女儿一样,孩子们也拿他当自己的亲爸爸一样,赵士臣觉得日子又有了盼头。

可是天不遂人愿,2013年,在一次体检中,他的妻子不幸查出肺癌。60岁的他,心中五味杂陈,第一次产生退缩的念头:他的大女儿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;儿子也在读大学,还有两个上初中的女儿。如果再继续看病孩子们今后花销怎么办……经过好几天的思考,他仍旧决定听从那个心底的声音:就算希望渺茫,也要拿出所有的积蓄为妻子看病!

2017年,老赵再一次从泥潭中挣扎起身,承包了一所中学的食堂。在承包食堂期间,他每天四点出发去蔬菜批发市场采集食材,保证孩子们能吃上新鲜的蔬菜,孩子们都亲切的叫他赵爷爷。这样辛苦但充实的日子又持续了几年,老赵越来越年迈,很多体力劳动已经不能胜任,退掉了学校的承包合同,回到了田黄镇上大古村。疫情期间,他以军人的姿态,日夜坚守、带头值班,积极参与体温测量、核酸检测等工作,还主动为村民送药送菜。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当年从军时的那句誓言“人民子弟兵,永远为人民”。

生活还在继续,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,四个孩子有三个都是本科学历,如今都有了稳定的工作,也都有了自己温馨的家。

老赵的故事是一位平凡退役军人的故事,更是千千万万赶路人砥砺奋斗的故事缩影。老兵已老,但军魂仍在。老赵退伍返乡30多年时光,他常说:“要感谢部队,是六年的部队生活造就了他坚强不屈的信念。”
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