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物质富到精神富——“兵支书”带出的“全国文明村”
发布日期:2025-06-06 17:05
浏览次数:
2025年5月23日,一则消息让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武村沸腾——该村荣膺“全国文明村”。村党支部书记、退役军人朱宁紧握拳头,声音激动:“从‘小康村’到‘全国文明村’,从不缺吃喝的物质富裕,到人人向上向善的精神富裕,这份荣誉是对我们奋斗的最大褒奖!” 治理筑基:铁律塑形 凝聚民心 2014年,26岁的退役军人朱宁临危受命担任村支书。彼时的武村虽紧邻工业园区,村民就业不愁,却陷入“富而不美”的窘境:班子涣散、管理混乱、环境脏差、风气低迷。朱宁将部队的“铁一般信仰、铁一般信念、铁一般纪律、铁一般担当”注入村庄治理。 他实施“筑基”工程,迅速摸清老党员、孤寡老人、留守儿童等底数,建立“楼长单元”包保制,推行“一户一策”精准帮扶,2018年提前整村脱贫并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。 针对村民住房难,他多方筹措资金,启动旧村改造,建起5栋居民楼和3栋老年公寓,彻底解决老人住地下室问题。16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、2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、百姓大舞台相继落成,村庄面貌焕然一新。 创新推出“武村公开小程序”,党务、村务、“三资”、工程等全面上网公开,村民动动手指,从工程招标到“幸福食堂”的柴米油盐,村务尽收眼底。线上线下监督平台结合,成为乡村治理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,赢得村民由衷赞叹:“这个平台真不孬!” 产业兴村:盘活资源,铺就共富 乡村振兴,产业是根基。朱宁带领村“两委”破瓶颈、闯新路,让强村富民之路越走越宽。 针对周边物业服务空白,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物业公司,为5家企业和3个社区提供保洁服务,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。将社区闲置房屋统一打造成“月租公寓”,面向企业员工出租,年增集体收入12万元。 2020年旧村搬迁腾出百余亩土地。朱宁敏锐抓住机遇,争取省市衔接资金273万元,整合多方力量,高标准建设健康食品工业园。他创新成立“工创联盟”,联合周边村抱团发展,吸引九隆食品、锐诺食品等7家企业入驻。园区不仅每年为武村增收150万元,更辐射带动19个加盟村集体受益,提供230多个就业岗位。二期项目引入“豆满园食品有限公司”等实体,预计年增集体收入550万元,带动村民增收200万元,新增岗位500个。2022年,仅衔接资金项目就实现分红19.84万元,惠及19个村145户脱贫户。 文明铸魂:情系老小,幸福满园 朱宁深知“乡村振兴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”,创新提出“三人三扶三到位”,将“兵支书”的家国情怀倾注于“一老一小一困”。 扶老敬老: 老人吃饭难是朱宁的心病。2019年,他力排众议,将村干部会议室改造成“幸福食堂”,为本村70岁以上老人提供每日两餐,每餐仅收5元。对行动不便者,志愿者送餐到家。为确保长效,他创立济宁市首家“幸福基金”互助会,作为扶老济困“应急粮”,通过“企业捐、党员带、村民助、集体补、公益捐”六渠道募集资金,首日即筹款9.82万元及大量物资。武村还将重阳节定为“敬老节”,发红包、办宴席、请大戏,孝老爱亲蔚然成风。 扶小育才: 为解留守儿童之困,朱宁在村里开办兖州区首个“爱心助读”书屋,后升级为“雏鹰课堂”,聘请专业老师,招募名校学子志愿者辅导功课、培养兴趣。寒暑假返乡大学生担任专职老师,提供托育托管,并融入安全主题教育,让家长安心就业,孩子快乐成长。 扶困济难: 朱宁带头参与志愿服务,2022年打造“幸福到我家”品牌,带领党员“早敲门、晚看灯”探访困难群众超500户次。将义剪、义诊等十多项功能聚集于文明实践站,打造村民称赞的“幸福大院”。 文化润心:美德引领,内生动力 朱宁深挖文化潜力,滋养乡村文明沃土。 依托文明实践站,借力区“课目制”改革,每周链接上级资源,为群众精准配送理论宣讲、科普、法律援助、文艺培训等“精神大餐”。 创新推行“美德信用+”模式,创办“信用超市”。村民参与志愿服务、孝老爱亲、见义勇为等可获积分,兑换物品或参评“文明星级户”“最美家庭”等荣誉。精神激励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、追求文明的内生动力,文明善举渐成自觉。 十一年军心不改,十一年振兴路长。朱宁以退役军人的赤诚与担当,将武村从昔日的“问题村”,锻造为物质丰裕、精神富足、治理有效的“全国文明村”。在这里,“幸福”是老人食堂升腾的饭菜香气,是“雏鹰课堂”传出的朗朗书声,是信用超市里兑换的喜悦,更是家家户户洋溢的笑脸,一幅由“兵支书”执笔、物质与精神共美的乡村振兴壮丽画卷,正在鲁西南大地熠熠生辉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