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戎光在身边 平凡中的不平凡”济宁退役军人风采系列宣传(三十九)

发布日期:2023-10-27 15:00
浏览次数:

有一群退役军人,他们脱下一身戎装、不忘军人本色,以敢打硬仗的决心、敢打必胜的血性,奔跑于阡陌纵横的田野间,“满身泥土,但依然光芒万丈”,在乡村振兴的“新战场”再立新功,带领村民奔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“兵支书”,“戎光在身边 平凡中的不平凡”开设“兵支书”系列宣传,为您讲述“兵支书”的故事。

贾秋勋

贾秋勋,中共党员,2003年11月至2005年12月在武警甘肃总队第一支队服役,现任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疃里镇前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。2015年他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,毅然放弃自己的事业,回村投身家乡建设,并顺利进入前贾村村两委工作。2021年村班子换届期间,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。在村里工作的几年间,他舍小家为大家,充分发挥部队的优良作风,踏实为民服务,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,带领乡亲们在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一路向前。

贾秋勋同志着力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,高标准完成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。带领村两委和党员开展各类学习活动,定期召开三会一课,注重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、管理和监督,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全村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打造了前贾村党建特色,形成了大家凝成一股绳,力量往一处使的工作局面。支部的努力也得到了上级党委的肯定与支持,前贾村党支部在2015-2022年期间,连续8年荣获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荣誉称号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贾秋勋秉承“为群众办好事、让群众更幸福”的理念,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。为打造“绿满乡村”,补栽绿化树木,大街、胡同摆放观赏花盆;申请了一事一议资金10万元建设了2600余平方米的文体广场,让村民在茶余饭后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;2021年将1300余米的东西大街进行重新铺油硬化,全面提升美丽乡村之路;全村已全面完成了改水、改电、改厕、清洁取暖等工程,全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,村民居住幸福感逐年提升;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,为照顾村内孤寡老人的吃饭问题,建设了幸福食堂,每天变着花样给老人提供早、中、晚三餐,包子、饺子、米饭轮番上阵,鸡蛋、肉、蔬菜一应俱全,按照老人们的话来说就是“幸福食堂飘出了幸福味儿”。

集体经济是农村发展的基础,也是提升农村党支部凝聚力、战斗力的关键所在。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,贾秋勋以集体土地流转为切入口,以印刷印务、手套加工、大棚种植为依托,促进产业发展,促进农民增收。村庄还出资20万元与周边几个村联合发展养鹅项目,几个村共同出资、抱团发展,年底以盈利额进行比例分红。2021年,村庄出资50万元与爱克森扶贫工厂合作,每年分红金额不少于出资额的10%。计划在三年内,成立由支部领办的经济作物种植类合作社,流转土地300余亩,预计每年可以为入股村民增加分红收入4500元/人。

贾秋勋同志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,在平凡的岗位上,秉承军人的精神和作风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带动全村经济不断发展,深受村民的好评。

张守伟

张守伟,中共党员,现为济宁市兖州区大嵫阳村党支部书记、村主任。驻港、驻澳部队的军旅生活磨练了他吃苦耐劳、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;愉快的导游经历培养了他热情开朗、善于交流的乐观性格;在物流行业的自主创业更增添了他敢于创新、砥砺奋进的劲头……从一名征战沙场的战士到具有丰富阅历的新时代创业者,再到完成带领一方百姓奔赴美好生活的领头人和守护者的身份转换,他将“退役不褪色”的军人底色融入血液,将初心和使命永恒地镌刻在内心深处。

“村里1500多口人,还存在着一些矛盾纠纷,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没想到老乡们这么信任我。”谈到放着好好的物流行业不“专心干”、非要跑到村里当“官”时,张守伟像个大孩子似的有些腼腆。但是在村民的眼里,这位“张书记”可是个雷厉风行、敢闯敢干、办法多又“热心肠”的好“领头人”。

为了增强村内的凝聚力,张守伟在严格落实主题党日、“三会一课”等“规定动作”之外,还“原创”了很多“自选动作”,比如依托村微信群推送党史故事、成语故事,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等等。在他的带领下,原来的“问题村”变成了党员干部党性不移、军心不改、继续前进的“大本营”。 

张守伟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,记录着全村的“民生事项”:“村里低保家庭的房子要维修”“沟边的水泥挡板碎了”“公厕要清理”“留守儿童需要走访”……着急办的就标个三角,解决一件、勾掉一件。这些问题的清零和改善,村民心里都有一本帐:利用假期时间,组织开展“军警训练”活动,由包括张守伟在内的3名退役军人担当“教官”,吸纳留守儿童等“小士兵”20余人。孩子们列队整齐,根据口令认真练习站军姿、齐步走、正步走等规定动作。落日余晖映照下的这一幕成为了一道别样的“风景线”。通过亲身体验作为军人的严格与坚强,增强了青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,也培养了孩子独立坚强、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;常态化开展志愿者义务理发、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等民生服务,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同时,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,张守伟笑着说,这叫“取信于民”;对村内排水系统进行了修缮,解决了暴雨、洪涝灾害时的积水蓄水问题。对东西、南北主干道规划建设了126个停车位,解决了村民停车困难问题。购买直饮机以成本价为村民提供纯净水,提升村民饮用水质量。对篮球场重新进行地面铺装,对文化广场、健身广场进行亮化美化,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;打造图书阅览室,充实图书容量、丰富藏书种类,提升“儿童之家”功能区设置,全天候无偿向村民开放营造浓厚书香氛围。发起“书送希望”捐书倡议,获得群众积极响应,累计收到捐赠图书386本,真正做到了让闲置的图书“活”起来、让群众学起来,将小小图书室打造成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精神家园和有力阵地。

征程万里,初心如磐。翻开军绿色的记忆,听着进行曲的节拍,张守伟在部队里积淀的本色、升华的境界、铸就的刚强,已然融入血液。不论戎装在身与否,他都将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在广阔的田野里大显身手,倾心描绘大嵫阳村的幸福画卷。

沙光正

沙光正,中共党员,现任金西社区党总支副书记。1992年12月入伍,曾在部队荣获“优秀士兵”、“团嘉奖”。“我是一名退伍军人,退伍后我不能忘掉军人为人民服务宗旨,在部队我要当一名好兵,回家乡我要用辛勤的工作感恩父老乡亲和部队的培育。

金西社区位于金乡县城西部,是汉族、回族等多民族混居的多民族社区,也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社区,参加工作以来,沙光正同志在岗位上恪尽职守、敬业奉献,处处为党旗增辉、为军旗添彩,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代退伍军人的革命本色。把为群众办实事、办好事,作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人生信条。工作期间,为了更好的服务好社区各族群众,他经常走访入户,深入群众当中,时刻把社区居民的生活放在心坎上,时刻把居民群众的冷暖落实到行动上,努力办好关系社区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。社区群众称他退伍不褪色,永葆军人本色  

社区工作关乎群众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睡,事无巨细,多年社区工作使他体会到:小事不小,社区工作就是要从小事做起,关键要以满腔的热情、良好的服务、忠诚的态度才能赢得群众的接纳与认可。他坚持把解决好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、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点,发现一起解决一起 ,从不推诿扯皮,力争克服拖拖拉拉的作风。沙光正在走查民情时发现道路面未硬化,坑坑洼洼,每逢下雨就会出现“小水塘”,汛期泥泞不堪,再加上这一片居民20多年都没有自来水管,吃水难也一直是附近居民的一件烦心事,这两件大事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和不便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与金西社区党委、自来水公司、村两委成员多次实地查看,积极协调,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,终于争取到资金来整修道路费用。工作人员周末加班督促铺路,经过社区一班人的努力,巷道的泥泞路面变成了砂石路面,路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,路面平整了,积水坑也没有了,吃水也方便了。新铺设的路面和自来水的加入,不仅仅是解决了居民雨天出行难的问题,更温暖了大家的心,同时,也提升了社区内的整体环境,受到了该片区居民的好评。民生工程无小事,群众利益是大事。

作为社区工作者,工作不分份内份外,把所有工作都当作重点,而能把每件事做好也是难点;既然选择了社区工作,就要在这块阵地上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,始终保持军人的本色,始终站在维护社会团结的最前列,不忘党的培养,情系社区各族群众,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,为社区建设发展各项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